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14    次浏览
据《文史博览》署名华宸的文章《谁为人民大会堂起的名字》介绍,万里对人民大会堂的起名有一个回忆:1959年9月毛主席深夜到大会堂来。问及大会堂名称,万里等说是不是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大会堂或者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主席问:工人叫什么(怎么叫)?万里答:工人叫大会堂。毛主席说:那就在大会堂前面加人民两个字,叫人民大会堂。这是万里于1996年6月25日讲的。从亲历者万里的讲述来看,毛泽东才是大会堂确凿的起名者。(至于那个流传甚广由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茅以升起名的说法则是没有根据的。)这是人民领袖对待人话的态度。 毛主席的语言取舍,让我联想起小学课文《大仓老师》中,课堂上讲解关于称呼自己的单词的有关内容。文中的我举手回答“俺”,遭到同学们的讥笑。“俺”当然可以代称“自己”、“鄙人”、“余”、“吾辈”、“咱”和“我”,没有任何歧义,但因其是“下等人用的词”不受课堂上的同学们待见,而温和质朴的大仓老师并不势利反而坚定支持我的发言。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对待人话的态度。这些引起了我关于官话与人话的一番思考。举凡语言文字,正式场合、官方表态、规范说法,大概可称之为官话。而坊间俚语、乡音土话、方言俗称,虽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但因其使用范围狭窄,或仅仅因为不够文雅,则被划入不登大雅之堂的另册,不能成之为官话。如何称之?本其源,还是叫它人话吧。官话和人话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时代发展和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每年《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新词新语也年年翻新。其中网络语言可谓贡献良多。“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好多话语就象苹果不同型号的手机,流行兮一哄而起,淘汰兮倏忽而灭,而“吊丝”这等鄙陋之语却始终坚挺,而且深入中央官媒话语体系,成为正经官话,令人不得不概叹切实反映事物本质的语言,其生命力何其旺盛、其影响力何其巨大呵。其指向的群体规模日益扩大,这个群体自我认同感的空前一致,则可窥一斑了。 (欢迎关注同名“我也来也”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一点号、网易号、搜狐等平台)